科技如何應對老齡化 需要“更完美”的技術來解決
2021-05-31應對老齡化 科技如何“適老”
“科技適老的真正挑戰(zhàn)不在于技術上的壁壘,而在于我們的思維方式究竟是在‘科技適老’還是‘老適科技’?”
在醫(yī)院的自動取號機前無所適從;去超市買東西拿著錢卻付不了,因為店家都用網(wǎng)上支付……這是如今很多老人遇到的尷尬:不會手機支付,不會使用小程序,不會調出健康碼……智能技術的迅猛發(fā)展和快速應用,反而把一些老年人隔離在信息鴻溝的另一側,尷尬而孤獨。
剛剛發(fā)布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(shù)據(jù)表明,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2.6億人,總數(shù)占比18.7%;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.9億,占13.5%。
針對這一問題,雖然工信部去年下發(fā)了《互聯(lián)網(wǎng)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》,但移動時代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與手機密切相連,老年人遇到的信息鴻溝依舊存在。“跟不上節(jié)奏的老年人”在出行、就醫(yī)、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面臨越來越高的門檻,甚至成為科技時代的局外人。
如何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困難重重的問題,越來越多被學者、科技公司、公益組織所關注。日前在沈陽舉行的“2021年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精英大會”(YEF2021)上,這一議題貫穿多個分論壇。
信息障礙需要“更完美”的技術來解決
信息無障礙是指通過信息化手段彌補身體機能、所處環(huán)境等存在的差異,使任何人(無論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,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)都能平等、方便、安全地獲取、交互、使用信息。
“利用信息無障礙技術跨越信息鴻溝還存在問題和挑戰(zhàn),關鍵技術中的通用型技術不能直接解決信息無障礙的問題,傳統(tǒng)線下服務模式受場地、人員等多種因素限制,服務能力有限?!本⒋髸枷胄愕氖孜恢v者是浙江大學教授、研究生院副院長卜佳俊,據(jù)他介紹,因為人獲取信息80%是利用視覺,所以視聽障礙用戶面臨的障礙最多。
他介紹了團隊長期以來的成果:構建了全國無障礙信息服務平臺,支撐中國殘聯(lián)和20多個省市殘聯(lián)的業(yè)務服務;建設的中國盲人數(shù)字圖書館,是首個面向視力殘疾的國家級圖書館;為春晚提供無障礙網(wǎng)絡直播的技術支撐……
他們與盲文出版社以及視頻平臺合作,計劃在未來3年推出100部無障礙視頻內容,讓視障人士也能隨時隨地“追大片”。
“每個人都會老去,但我們可以選擇讓每個人都有尊嚴地步入老年,讓老年人融入科技社會,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。”投身信息無障礙領域技術研發(fā)十幾年,卜佳俊在一點點實現(xiàn)自己的設想,“浙江大學開了信息無障礙的相關課程,涉及人工智能、人機交互、信息處理等學科。”
對于這個學科交叉的技術和應用領域,他提出了這樣的觀點:“信息無障礙應作為技術攻關、服務研發(fā)、政府決策的必選項?!煌昝馈男畔⒓夹g在推動社會變革的同時,帶來了信息障礙,需要‘更完美’的信息技術來解決”。
他還從“政產學研用”五個方面出發(fā),給出了無障礙和科技適老方面的建議,例如提供殘疾人購買信息服務、智能輔具補貼;增加對無障礙基礎研究的支持;對無障礙成效顯著企業(yè)提供稅收減免;加快立法進程等。
科技產品要為人服務,不是單純?yōu)闃藴史?/div>
在YEF2021上,CFF YOCSEF(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)技術公益興趣組舉辦了論壇,邀請政府、學界、科技企業(yè)、公益組織等多方面人士,共同探討科技適老的現(xiàn)狀和遇到的挑戰(zhàn)。
黃希彤是騰訊高級公益架構師,多年參與無障礙技術的研發(fā)。他認為科技適老是信息無障礙下面的子問題,信息無障礙就是要去幫助各種各樣有信息障礙的群體去獲取信息。老年人用戶原本就是障礙用戶群體,所以說科技適老化并不完全是新問題,是一直都存在但一直都被忽略的問題。
從技術開發(fā)者的角度,他分享了對于信息無障礙領域的體會,就是要從軟件設計流程上開始考慮無障礙和適老化。他舉例說,自己的團隊原來做過一些手機應用的殘障版本,比如盲文版,開發(fā)者會自作主張把認為殘障人士不需要的功能去掉,但是受到批評。因為這不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產品。那么現(xiàn)在要做適老版,界面要求簡單易行,情況不同,但更要了解老年群體的應用需求。
他提出,需要從軟件開發(fā)者的價值觀教育入手,讓大家意識到怎么樣去做正確的軟件服務整個社會。
他還提及一個問題,目前部分技術開發(fā)者認為滿足相關部門的要求就足夠了,這就出現(xiàn)了產品到底是在服務人還是去服務標準的問題,值得大家反思。
“科技適老”要充分了解老年人需求
在論壇上,沈陽市衛(wèi)健委一級調研員徐衛(wèi)華提供了一組數(shù)據(jù):沈陽市60歲以上人口已經(jīng)達到25%,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。從2016年,沈陽就被列入醫(yī)養(yǎng)結合試點城市。
他說醫(yī)養(yǎng)結合就是把醫(yī)療、衛(wèi)生、養(yǎng)老結合起來,現(xiàn)在基本形成了包括政策體系、服務體系、標準體系、人才體系、信息化體系五大體系,其中信息化體系是最缺失的。
特邀嘉賓、深圳市無障礙環(huán)境促進會副秘書長楊金龍,從實戰(zhàn)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術適老化現(xiàn)狀和挑戰(zhàn)。
他認為,我國在200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就已經(jīng)達到7%,數(shù)字鴻溝的問題可以說早已存在,只是隨著技術手段的快速更新,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催化,使這一問題凸顯為社會問題。
“科技適老的真正挑戰(zhàn)不在于技術上的壁壘,而在于我們的思維方式究竟是在‘科技適老’還是‘老適科技’?”對于這個問題,楊金龍認為,讓老年人去不斷適應新技術的狀態(tài),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深入地做需求調研,沒有詳細和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應用場景究竟是什么。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各方協(xié)同合作,政府、市場、學屆和社會組織應從政策標準、產品研發(fā)、市場調研和服務項目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提出解決方案。
在社會輿論更多聚集于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(shù)字鴻溝時,《2020老年人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生活報告》卻給出了一組反向數(shù)據(jù):60歲以上老人日均使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間高達64.8分鐘,比40歲以上用戶多16.2分鐘;目前國內有超過10萬老人極度依賴互聯(lián)網(wǎng),日在線時間超過10小時,幾乎是全天候沉迷于手機,而且只是使用一兩個視頻為主的應用平臺。
就這一矛盾,年輕人給出了自己的思考。山東大學的本科生張澤宇提出了3個問題,一是不同代際的老年人之間存在一定的代際差異和不同需求;二是老年人是否對自己的身份有所認同;三是平臺要考慮老年人和其他用戶之間的共同性及差異性,不能過于偏頗。